close
大腸癌
大腸癌發生年齡約40歲就開始攀升,最高峰約在67歲。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是防治大腸癌最重要法則,零期和第一期大腸癌治療五年存活率近八成五(81.3~85%)。
大腸癌的症狀很容易被誤以為是痔瘡而忽略,便血以及排便異常都是重要警訊。糞便篩檢是一個簡易的方法,目前政府補助50~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,可以到全省各地衛生局(所)或健保簽約醫療院所洽詢。
哪些人需要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?一般來說,若發現以下不正常的現象,首要還是以醫師診治為主:
- 排便出血(請勿直接認為是痔瘡而自行買藥治療)
- 排便習慣改變(除了排便次數的改變,也包括糞便大小、形狀的改變)
- 腹脹、腹痛(與飲食有關,或疼痛頻率及嚴重度增加)
- 貧血(若無明顯的出血情形,應考慮腸道出血的問題)
- 疲勞及黃疸(考慮肝臟功能不良或肝臟轉移的可能性)
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,有以下情形或病史者,建議積極進行大腸直腸癌篩檢:
- 曾罹患大腸直腸癌且接受手術治療者。
- 父母或兄弟姊妹有人罹患大腸直腸癌者。
- 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(歐美地區病例多,亞洲人較少,但有增加趨勢)。
- 罹患大腸息肉症,或是直系親屬有家族性息肉症者。
要如何預防並早期發現大腸癌?
1.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,多吃蔬菜水果,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。
2. 養成每天運動習慣。
3. 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。
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,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每1~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,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,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,檢查年齡也要提早。
參考資料:
https://www.ecancer.org.tw/CustomizationPage1.aspx?CustID=21&UnitID=10140
http://www.pfizer.com.tw/mediacalinfo/2010/10/Page03.asp
全站熱搜